第(3/3)页 高田知道具体的步骤吗? 高田旭思考许久,给出了答案。 “课题超过我的能力。先向小组的负责人要求协助,或者更换课题。” 伊藤深纱身体不由一颤。 什么?高田是这么理解的?这和她知道的正确答案不一样。而且方向完全南辕北辙。 一上来就出局了吗…… “初评为:通过。最终结果请等待复核。” “是标准答案!”伊藤深纱站了起来。 这个初评的自动判卷也是面试中的一环,但并非所有人都遇到过。 似乎受限于AI的水平,初评只有答案与预定相差不大,或者符合一些标准错误的情况下才会出现。 不然都会暂且不评,进入人工复评阶段,交给辻同学亲手判卷。 原来这么答才是正确思路! 伊藤深纱想起自己背的正确答案,那是班里一位名人梅田胜面试时给出的解答。 他的成绩可能不是最顶尖的,在年级排到第九。 但因为父亲是知名大学化工系的教授,此人之前就有参与研究的经验。所以他答得十分具体且完整。 伊藤深纱也背了半天,没想到高田给出的标准答案居然是这样! 此时高田旭也在思考,原来面试是这种风格。 其实他也大致知道这道题正面怎么回答。 虽然他从来没做过科研,但前世还是听人讲过。 不过高田旭思考再三,还是选择了这个答案。 因为最开始机械声说要带入“第一天任职的助手”。 题干有提示,说是“难度相当于名牌大学研究生的课题”。 日本和国内不同。国内的研究生一般真的做研究,包含一些国外大学博士生的成分在里面。 而日本的研究生研究的要求就要更低。 但就算如此,让刚刚步入高中的少年人,独自承担这种研究项目显然是十分吃力的。 强行夸大自己的能力,应该不满足助手要求二中的“逻辑自洽”。 但这么答有很大风险在于,助手要求三又提到“研究室布置的任务,可自主达成。” 那么到底要满足要求二还是要求三? 高田旭选择了前者,因为他猜想如果辻一开始就想找足以独自完成科研的助手,就不会在高中生中招募了。 现在她的助手招募扩展到普通班,说明也不强求是能力者。 嗯,搞不好最重要的是要求一呢,忠诚! 想得深一些,也许辻光里会根据不同的面试者,对答案有不同的要求。 “第二问。”机械音消失后,幕布板上这次出现长段题干。 “假如现在研究组正参与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……” 第(3/3)页